大道养生

搜索
查看: 5523|回复: 0

从九个方面来阐述:如何通过“四观”达到常清净

[复制链接]

794

主题

875

帖子

3836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3836
发表于 2022-12-25 20:04:12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单医生应人身康寿预防瘟疫群(群主)“三修三防生命领航候选人”的盛情邀请,对《常清静经》的部分经典名言进行了探讨交流。单医生从九个方面来阐述:如何通过“四观”达到常清净,保持一个如如不动的心,就能避免瘟疫的侵袭。具体每一方面的侧重点都有不同的践行意义。
        第一方面,“人能常清净,天地皆悉归”。人们如果通过“四观”去掉我执我见,就能获取道的真谛。修道之人,如能达到常静不动、如如不动的常清净的这种心理状态,宇宙天地和万事万物就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,我们也就等于拥有了整个大自然。
在这里讲的清,是清除我们内心的灰尘、杂念,修正我们错误的观点、行为,坚持正确,从而开发出一个如如不动的真心,才能进入明师所倡导的九大入静。
第二方面,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。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本来人的元神、第九识是好清净的,是无为的。可是由于第七、八识中的灰尘杂念,蒙蔽干扰了元神第九识的开发。第七、八识也是好清静的,但是由于第六识欲念的牵动,第七、八识根本就清净不了。所以我们就要把第六、七、八识的灰尘杂念,要清除掉,达到常清静,老子曰: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”。这个常是第九识的常,只有常清静,才能开发出自性,也就是第九识。明师的“一步醒地观自在”就是观第九识。
第三方面,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。
所以我们就要先开放第七识、第八识。让第六识退出主讲台当听众,第七识、八识就会显现,第七识我们也要澄清里面的一些杂质,从而开发第八识。
第四方面,澄其心而神自清。
明师讲的第六是不用、第七识少用、第八慎用。因为七,八识还没有达到明静、灵静的境界,在这个时候要度迷解惑,才不被欲所牵。开发出第九识,从而神自清,就可以达到灵静状态。
第五方面,能遣之者,内观其心,心无其心。从有意观、有心观,观到无心、无意,就是求内不求外。能遣其欲者,是有智心者。有真人圣人经典名言,都倡导内求,明师的内丹十八法叫“内”丹,黄帝内经叫“内”经。
还有达摩西来一字无,及破相论,都是内求法。无意无心就是第九识,也是童心。也可以说达到了天医天武(舞)的境界了。
第六方面。外观其形,形无其形。人们往往注重一些有形有相的事物,不明白老子所说的,大道无形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所以我们要破相,要有智心,有了大智慧,开发出三心。就可以“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,抟之不得名曰微”。像庄子讲得“通天下一气耳”。
第七方面,远观其物,物无其物。
达到耳顺,一以贯之。
从而积天德,达到天儒境界。
第八方面。三者既悟,唯见于空。心无其心,形无其形。物无其物,悟到了这三观,就达到了空静,然后我们再破空相,观空亦空,空无所空,所空即无,无无亦无。这样就能湛然常寂,就达到了灵静状态。也就是开发出了第九识。
第九方面:寂无所寂,欲岂能生。寂是寂静的意思,寂无所寂,我们要破相,要破三观,寂这颗心都没有了,哪里还有欲,无寂无欲,则如真静,这个真静相当于明师讲的灵静,也叫“大还”,达到这个地步很多人往往退转,所以,明师讲的十八丹法中还要“九转”。转到第九识,才是湛然常寂,常应常静。老子又说:“真常应物”,在接待人事物时不被物迷。要从先天回到后天。要先后天结合。不要避世,不要出家,要以众人为师,众人为亲,慈悲为怀,仁者无敌。真常之道,悟者自得。
———由莲花根据录音整理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Copyright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Powered by Discuz!X3.4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