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道养生

搜索
查看: 1171|回复: 0

探讨交流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仁义法第二十九》的深刻含义和及其先天生命科学意义

[复制链接]

510

主题

515

帖子

2766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2766
发表于 2023-1-17 11:09:38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单医生从九个方面来阐述周六“天儒部分”第八十六期(总第234期)腾讯会议的主题: 探讨交流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仁义法第二十九》所云:“自称其恶,谓之情,称人之恶,谓之贼;求诸己,谓之厚,求诸人,谓之薄;自责以备,谓之明,责人以备,谓之惑;是故以自治之节治人,是居上不宽也,以治人之度自治,是为礼不敬也;为礼不敬则伤行,而民弗尊,居上不宽则伤厚,而民弗亲;弗亲则弗信,弗尊则弗敬;二端之政诡于上而僻行之,则诽于下;仁义之处,可无论乎!夫目不视,弗见;心弗论,不得;虽有天下之至味,弗嚼,弗知其旨也;虽有圣人之至道,弗论,不知其义也”的深刻含义及其先天生命科学意义。九个方面可以理解为一个方面,就是怎样去训练童心、智心、德心,达到积全德,每个方面只是侧重点不同,相当于九个手指,指的是同一个月亮。
第一方面 ,自称其恶,谓之情:“内方外圆”才能内王外圣,做自我批评,言己恶是真意真情。敬老、扶小、严己先,对外要敬老扶小,对自己要严格要求,对外界要圆,不要和外界发生矛盾,就不损德、不耗气。
第二方面,称人之恶,谓之贼:对外人没有“敬老扶小”,是打擂,用的是贼心,第六识叫“内圆外方”,也叫内圣外王。要善为人师,不要好为人师。
第三方面,求诸己,谓之厚:善于做自我批评、从自己身上找错误原因的君子是“仁心宅厚”。子曰: “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”。《道德经·七十八章》曰:受国之垢为社稷主,受国之不祥,为天下王,要敢于代人受过。对于人类社会中一切的不完善、不完备,勇敢的把责任承担起来,你就是先天的社稷主。
第四方面,求诸人,谓之薄:苛求别人,怨天尤人,就会德薄福浅。把责任推给别人,问责别人,认为外界有恶人恶事,就没有把握阴阳,就是陷入了“二元论”,就会有烦恼、疾病和大灾大难。
第五方面,自责以备,谓之明:求完备,尽善至美,谓之明白人;不用第六识,少用第七识,慎用第八识,才能开发第九识,达到明静。
责人以备,谓之惑;对他人求全责备,问罪别人,但不是去度化、引导、师化、教化别人,此乃教之末,就是迷惑、糊塗人。
要方便善巧的度化别人,让别人补心。外有三大明师,内有三心才是明明德。对外界有比较高的要求,求全责备,这是迷惑的、糊涂的做法,对外界不要抓着他们的恶不放。不要惩恶扬善,要度恶扬善。
第六方面,以自治之节治人,是居上不宽也:居上位者,宽则得众,不宽则失于苛刻。
以治人之度自治,是为礼不敬也:为礼不敬则伤行,而民弗尊。居上不宽,则伤厚,而民弗亲;不宽恕爱人,不知礼敬让,不哀念孝悌,德行有失。对外界要宽,不要要求的太严,要与人、事、物为善,要用忠言、信言,对外界有礼,对自己要严,要内方外圆。不失德就不会亏心为,凡是有烦恼有疾病都是亏心为造成的。
第七方面,仁义之处,可无论乎:做到对外仁者无敌,能同其尘,对自己要严格,要用第九识的意来说话办事,所有的大灾大难都是自己招的,要把亏心变成全心。要积极地去广论仁义之处。
第八方面,夫目不视,弗见;心弗论,不得:在第七、八识里,凡是对外界不礼貌的不要显现,不要现六、七、八识的小相,要现九识的大相。要开发天目、天心,才能见到人生真相、自然真相。
第九方面: 虽有天下之至味,弗嚼,弗知其旨也;虽有圣人之至道,弗论,不知其义也。要事无事,味无味,物无物,为无为,才能嚼出至味,至味才是常味,才能悟出真理和玄旨。圣人(三大明师)用的是全心,德全而不危,对圣人的立德、立言、立行要去考究、实践,要去论第九识的真语,不要着相第六识的学问。对外界要度恶,不要惩恶,与人为善。要治己,不要治人,真正的常道就是负阴。

————由善缘根据录音整理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Copyright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Powered by Discuz!X3.4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